從台北小籠包到國際巨擘:鼎泰豐如何煮出台灣的世界味
前言
走進紐約時代廣場,五光十色霓虹燈下,一家來自台灣的餐廳排起長長人龍。不是西餐牛排,也非日式拉麵,而是「鼎泰豐」。以職人精神製作的小籠包,從台北巷弄走向世界,成為「台灣之光」。
職人精神,從油行啟航至米其林餐桌
鼎泰豐始於 1958 年的油行,1972 年轉型經營點心小籠包。招牌口訣是「皮薄餡多」、「湯汁入口即化」,並以黃金十八摺與 21 克標準化製程聞名。1993 年,《紐約時報》首次將其評為「全球十大美食餐廳」,將這份台灣文化推上國際舞台。
品牌體系輸出:不僅開店,更是美食系統輸出
1996 年首家海外店落地東京新宿,鼎泰豐不僅轉移菜單,還複製後廚流程、訓練體系及品質控管機制,形成一整套可複製、可落地的「美食體系」。這套機制讓品牌在不同文化市場仍能維持一致品質與辨識度,例如:美國門店設置寬敞親子空間、穆斯林地區提供清真選項等在地化調整。
營運成績亮眼:小籠包變「黃金包」
2024 年美國各店總營收達 4.1 億美元,平均單店營收高達 2,740 萬美元,堪稱業界傳奇。紐約旗艦店日蒸超過 1 萬顆小籠包、擁有 450 席,每日場場爆滿;聖塔莫尼卡店開幕首日售罄、預訂迅速爆滿;加拿大溫哥華首店亦出現預約潮。
「小籠包指數」揭示全球物價差異
美國 Axios 依據「Big Mac 指數」概念,推出「小籠包指數」,調查全球 9 大城市以同樣 10 美元可購買幾顆鼎泰豐小籠包,反映不同國家的勞工成本與市場需求差異。台北平均需工作約 1.54 小時才能負擔一籠小籠包;紐約同籠雖需約 18.5 美元,當地客仍踴躍消費,顯示強勁消費力與品牌忠誠度。
策略轉型與品牌之光
面對授權合作與合規挑戰,鼎泰豐於 2023–2024 年在北京、天津因授權糾紛關閉分店,澳洲因工資與合規問題撤店。品牌隨後導入雲端管理系統、集中監控與教育訓練,強化統一管理能力。儘管市場風險增加,鼎泰豐仍堅守職人初衷與品質控管,將「台式服務哲學」推向世界。
文化輸出,台灣軟實力展示
鼎泰豐不僅是一家餐廳,更是「台灣文化代表」。以服務細節、職人精神、品質一致,證明台灣軟實力能在全球贏得尊重。創辦人楊秉彝曾說:「我們不是最會做生意的,但我們最會做小籠包。」這份謙遜與堅持,成就今日超過 170 家分店、營收亮眼的國際品牌。從台北的街角小店到全球化發展,鼎泰豐已成為中餐代表品牌,透過「品質 4.0、在地化策略、數據控管」,詮釋台式餐飲的國際高度與文化力量。